民国己未年,苏州盐公堂大盐商叶希明发帖邀约天下古琴“同调”汇集姑苏,“讨论琴学”。这是近代琴史上有据可查的首次大规模邀约各地琴人的全国性琴会。琴会在“苏州城内护龙街尚书里顾家别墅,一名怡园”隆重举行。主办者叶希明于会后着手汇总、整理会议记录及各种相关资料,编为《会琴实纪》六卷,木活字刊印成书,国画大师吴昌硕题写书名。该书包括“卷首图画”(录有琴会照片3张、李子昭画卷1幅)和“程序”“雁讯”“鸿篇”“答案”“会记”“琴考”六卷。书中除简要介绍琴会当天的各项活动和与会者的情况,还补充了会前筹备阶段的请柬、名单、往来书信,会上未竟的琴学探讨、藏琴考源,会后琴友的诗赋书画,以及吴昌硕撰写的《怡园会琴记》等等与此次琴会相关的各种图文资料。受邀琴人与参会琴人前前后后涉及有60余位琴人。到场琴人:广霞、陈默泉、劳于庭、郭诚斋、符华轩、傅栽之、郑觐文、卢伯寅、吴兰荪、周梦坡、邱烟云、李子昭、郑玉荪、吴浸阳、叶璋伯、顾公可、邓璞君、王子良、顾鹤逸、顾公柔、潘仲佳、潘济之、董韵笙、栖谷、琴契、杨啸初、张烺然、屈师竹、潘骏甫、俞申伯、叶震群、费德保、林养源。
赞
评论
收藏
更多
陈寅恪(1890年7月3日—1969年10月7日),男,字鹤寿,江西修水人。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,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,与吕思勉、陈垣、钱穆并称为“前辈史学四大家”。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、香港大学、广西大学、燕京大学、中山大学等。
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“清末四公子”之一、著名诗人。祖父陈宝箴,曾任湖南巡抚。夫人唐筼,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。因其身出名门,而又学识过人,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“公子的公子,教授之教授”。
著有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《元白诗笺证稿》《金明馆丛稿》《柳如是别传》《寒柳堂记梦》等。
0
0
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
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,历任吏部行走、主事。1898年戊戌政变后,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
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0
0
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
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,历任吏部行走、主事。1898年戊戌政变后,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
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