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朝博物馆里的木屐128。汉晋出土的木屐数量很大,10年南京城南颜料坊秦淮河淤积层就曾经出六朝木屐12件。“梁朝全盛之时,贵游子弟多无学术......无不熏衣剃面,傅粉施朱,驾长檐车,跟高齿屐。” 六朝士人宽袍着屐是一时风气。
1、这批木屐大多有两齿,就是文献所称“以木为之而施两齿,所以践泥”,屐齿有高低厚薄,大多都是以卯榫连接,可以拆卸更换,大约就是所谓谢公屐“上山则去前齿,下山去后齿”。
2、齿顶卯榫有穿出屐版木扁的“露卯”2和不穿透的“阴卯”5两种,正好符合《晋书》中的记载。
3、屐版有圆有方,原本是男女之别,“妇人圆头,男子方头”,一度也有妇人着方头屐,晋书说太康中,“妇人皆方头,此贾后专妒之征也”。据报告这批木屐可识别性别的方头确实也属男性。朱然墓的圆头漆画屐应当就是女用。
4、上面有穿孔,基本是前一后二的人字形布局,侧面还有系带磨痕,可以推测系带方式79。因为着屐穿袜需要分叉成“丫”,所以还有“鸦头袜”“屐上足如霜,不着鸦头袜”。
5、还有一类是平底屧89,“如屐而厚,无足(齿)也”。
6、《宋书》“并门外下车,履,度门阃乃纳屐。”进门脱履换木屐。
赞
评论
收藏
更多
玻璃盘
北周(公元557年—581年)遗物,1988年出土于咸阳市,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
古代,玻璃多称为“琉璃”。据文献记载,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制造玻璃器皿的历史,但远未达到成熟。我国古法琉璃实质是铅钡玻璃,是不透明的,而且因为铅钡玻璃有毒性且质地不够硬,故逐渐消失,在汉代铅钡工艺演变为了陶器上的铅釉工艺。
丝绸之路开通后,西方的透明玻璃,即钠钙玻璃传入中国,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制作钠钙玻璃的技术,故以之为宝,古时的人们认为玻璃比宝石、黄金、白银更珍贵。
同类器物在中国、韩国、日本等地都有发现,因此,它是唐代时期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,是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。
0
0
玻璃盘
北周(公元557年—581年)遗物,1988年出土于咸阳市,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
古代,玻璃多称为“琉璃”。据文献记载,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制造玻璃器皿的历史,但远未达到成熟。我国古法琉璃实质是铅钡玻璃,是不透明的,而且因为铅钡玻璃有毒性且质地不够硬,故逐渐消失,在汉代铅钡工艺演变为了陶器上的铅釉工艺。
丝绸之路开通后,西方的透明玻璃,即钠钙玻璃传入中国,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制作钠钙玻璃的技术,故以之为宝,古时的人们认为玻璃比宝石、黄金、白银更珍贵。
同类器物在中国、韩国、日本等地都有发现,因此,它是唐代时期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,是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。
0
0
【新疆出土罗马玻璃】
汉晋淡绿色透明料琉璃长杯,吹制成型。微唇口,表面有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常见的冷加工装饰,其打磨出多排椭圆形凹圆,如在烛光或日光照耀下使用,凹面折射将光彩熠熠,尤适合喝葡萄酒。
1995-1996年新疆且末扎滚鲁克49号墓出土,墓葬盗扰严重,年代推测为汉晋左右,跨度较大。缺乏准确的年限信息是新疆地区早期墓葬断代的普遍难题。这件玻璃杯馆方断代在汉晋,不过对比欧亚大陆的同类材料,可以将其制作上下限卡在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左右的地中海东部沿岸。这类罗马玻璃器不仅在新疆地区见有数例,中原两晋贵族墓葬中亦有发现,而后舶来的萨珊王朝冷加工椭圆饰琉璃器则更为普遍。葡萄美酒夜光杯,也许正是这类琉璃器皿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。
0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