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(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)
梅瓶是传统名瓷,梅瓶是一种小口、短颈、丰肩 、瘦底、圈足的瓶式,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。因瓶体修长,宋时称为"经瓶",作盛酒用器,造型挺秀、俏丽,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。
梅瓶也称"经瓶",最早出现于唐代,宋辽时期较为流行,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。近代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、特征及名称由来:"梅瓶口细而颈短,肩极宽博,至胫稍狭,抵于足微丰,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,故名梅瓶。"关于梅瓶的用途,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"清沽美酒"与"醉乡酒海"的诗句。梅瓶既是酒器,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。因此,这类器多制作精美,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,还要注意造型优美。
赞
评论
收藏
更多
元 青花鱼藻纹壶
高21.7厘米 口径17.7厘米底径15.5厘米
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
壶身一周描绘了鲤、鲌、鳜三种淡水鱼,鱼身之间有水藻填充。使用不表现轮廓线的绘画被称为“没骨”的手法。以单色描绘,由于透过釉层观察,就像窥视水槽一样,水中的情景被写实地表现出来。这是在还没有玻璃鱼缸的时代,完全依靠陶瓷画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。
鱼生动而富有表情,水藻夸张的形态,以及口沿描绘的元代独特的波涛文,都给人以运动的感觉。明治13年(1880年),日本博物学的开拓者、被称为“博物馆之父”的田中芳男先生捐赠。是江户时代以前传入日本的元时代的器物中极少的例子。
0
2
元 青花鱼藻纹壶
高21.7厘米 口径17.7厘米底径15.5厘米
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
壶身一周描绘了鲤、鲌、鳜三种淡水鱼,鱼身之间有水藻填充。使用不表现轮廓线的绘画被称为“没骨”的手法。以单色描绘,由于透过釉层观察,就像窥视水槽一样,水中的情景被写实地表现出来。这是在还没有玻璃鱼缸的时代,完全依靠陶瓷画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。
鱼生动而富有表情,水藻夸张的形态,以及口沿描绘的元代独特的波涛文,都给人以运动的感觉。明治13年(1880年),日本博物学的开拓者、被称为“博物馆之父”的田中芳男先生捐赠。是江户时代以前传入日本的元时代的器物中极少的例子。
0
1
元 青花鱼藻纹壶
高21.7厘米 口径17.7厘米底径15.5厘米
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
壶身一周描绘了鲤、鲌、鳜三种淡水鱼,鱼身之间有水藻填充。使用不表现轮廓线的绘画被称为“没骨”的手法。以单色描绘,由于透过釉层观察,就像窥视水槽一样,水中的情景被写实地表现出来。这是在还没有玻璃鱼缸的时代,完全依靠陶瓷画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。
鱼生动而富有表情,水藻夸张的形态,以及口沿描绘的元代独特的波涛文,都给人以运动的感觉。明治13年(1880年),日本博物学的开拓者、被称为“博物馆之父”的田中芳男先生捐赠。是江户时代以前传入日本的元时代的器物中极少的例子。
0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