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楼的生活艺术家
2014年3月10日 0:51
关注

茶艺的认识之美,可以从书本,可以从茶会、茶旅,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。踏上寻茶的历程,这也即是儒家所谓“格物致知”的过程。每认识到一种新茶,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,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,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,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,从而保持新鲜、鲜活的寻美之心。

评论
收藏
更多
茶道追求的不是一次完美,一次永恒,而是生命的终级。是松,是定,是静,是道,是禅,是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。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,是平等的人与平等的茶,平等的交流,是这平等的交流之间,生命与生命之间所达到的一种均齐——无语之均齐。
1
3
人之所以不安,乃是源自对自己的不接受、不满。只有接受自己,喜爱自己,才能真正尊重自己,尊重生命。而从茶事中训练自己坦然的接受这一切,紧张感松了,定力培养出来了,人性本来之美焕发出来 了,自然能够欣赏到茶之美,以及万物之美。
0
1
茶之真美,来自于接受。无论生命是怎样的,“我”都接受。从中国文化的根上来说,接受是一种认同,是打破后的再造。检视中国文化,无论是易学还 是禅宗,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,都主张打破二元对立,打破主观与客观的对立,打破能所,使之“不二”,使之归于“中道”。
0
0
茶是美的,然而同一泡茶,每一泡的美都是不同的, 不同的人冲泡出来,又有不同的美。这无法标准化、计量化,没法短时间内让人迅速弄懂,马上接受,没法CIS后推广至全球,保证同一个烧杯泡出的茶完美无差的拥有同样的温度、口感。然而茶之美不也在此吗?茶不是快餐文化,如若没有如是经历,如是学习,很难探寻到茶之真美。
0
0
很多时候,明明参与茶事的是我们平日很尊敬的人,而做为同样参与茶事的我们本人却不在“这里”。生为凡人,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所左右,被观 念所左右。当我们瀹茶时,拿起时可知道是拿起?放下时可曾真的放下?觉知这一切,觉知茶事中的每一个动作,觉知每一个当下,从茶事之美印证到本心之美,这 方不辜负那一泡自然自由之茶。
0
2
之于中国茶人,几千年的中国文化,既是一笔华丽的财富,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。在茶艺中,我们很难不被祖辈的经验影响,甚至左右。茶圣陆羽认为邢 州瓷是很好的茶具,《煎茶水记》认定庐山康王泉是天下第一泉,袁枚认为喝茶就得小杯细啜……所以茶道的至高境界乃是“觉”:知道其在那里,而不被其所左右。
0
10
从文人雅士的玄谈雅集到高僧逸道的评泉论水,从友人翻越千山万水日夜奔骑寄来的一片春茶,到百姓人家粗陶破碗沏来的一碗粗茶……茶中 可体味到各层次的美,并从这些古代的美中,达到与古人交流的境界。老子有一个观点叫“味无味”,即是从有味体会出无味来,从无味中体会出有味来。从世俗的 茶境中体味毕,再回味回味,其实茶中只一味——本心。
0
4
当你问别人红茶是什么样的,别人回答了,你记下了,从此认为红茶就是别人说的那样,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茶中“分别”红茶,并以此为傲。那么红茶一物,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。要想知道什么是红茶,只有去体验,去喝,不错过每一个过程,做好当下该做的事,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它,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红茶之美。
0
3
茶艺的认识之美,可以从书本,可以从茶会、茶旅,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。踏上寻茶的历程,这也即是儒家所谓“格物致知”的过程。每认识到一种新茶,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,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,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,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,从而保持新鲜、鲜活的寻美之心。
0
1
如果要真正认识茶,必须亲自去喝,亲自去泡,亲自去找。要付出过,才能真正得到, 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,茶的艺术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。要亲自挨烫,亲自受苦,像一个茶农那样采过茶,像一个茶商那样了解茶,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茶,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茶。
0
1
对于美这一事件,茶相当有包容性。参加茶事的过程中,首先鉴赏到茶境之美, 茶室的设计、灯光、陈设等等无不传达出用心之美,如茶事设在野外,更可感受到与茶相应的自然之美;其次,主宾相见,可感受到礼仪之美;入坐时,可感受茶器之美;瀹茶时可感受茶色、香、味、形之美;茶事中的清谈可感受到语言与精神之美。
0
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