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山:我们看待变化,有时会比较粗略,忽略其中一些因素,比如人生活、生命的某些状态,思考上的改变。其实我从未隔离所谓的正面和负面、冰冷和温暖。有一次跟朋友在河边散步,起初河水很清,很美,走了一会儿后,发现河水渐渐干了,不再流动,也有了一些气味。我对朋友说,走到这里的这条河仿佛有了一些变化,但事实上,还是我们刚出发看到的那条,是一体的。任何事物都包含不可分割的两面,正面和负面,温暖和冰冷,但是隔绝地、简单地评断它,说这个很消极,那个很积极,我概念中是没有这种判断的。
我早年的小说写了一些人内心挣扎的状态,那跟年龄或者当时的生活状态有关系。但是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二十五岁或二十六岁,如果写了十五年,依然在写那时感兴趣的事,比如情感中的困惑、迷惘,或者对世界的怀疑,对很多事情的摇摆和质疑,那么这十多年是白费的,像没有生活过一样。我的作品都只是自我的体验和经历,这可能和其他文学作品有区别。因为很多作者更关注大的环境、时代,或政治、社会,但对我来说,这十五六年的写作一直都很单纯,体验到了什么,就写下什么。当然体验中可能有A面,也有B面,但所有的面向都是我的组成部分。
赞
评论
收藏
更多
443 请问,如何平衡孩子的天性与礼貌规矩?
答:孩子需要被引导、被督促、被教育,对天性的尊重并不表现在无限度纵容,让他们为所欲为。而是不把成人与外界的俗世价值观过早地压在他们身上,尽量保护灵性,不染污和干扰他们。
444 您觉得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写作天赋?除了坚持阅读,还有哪些不可缺少的渠道?
答:写作是个艰苦差事,看自己是否乐在其中并得心应手。任何事情过于勉强、吃力就不要再尝试了。除了坚持阅读,还需要加强思考与理解。悟性需要经过训练。
445 年轻人怎样才会觉得心安?
答:尽早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人生方向,培养一项适合心性的技能,一心一意地磨砺和行进。
446 交往时要投入大量的感情吗。如何在恋爱中不至于太失衡。
答:要认认真真、深情地谈恋爱。但不要需索、期望太多,以致性格喜怒无常。也不要紧缚对方。
0
0
宗教的话题过于复杂。即便是一种精纯的生命哲学,在长远的传递过程中也会因为人类社会自身的原因,发生各种扭曲和变易。撇开宗教不说,不如把这条道路,称为对我们心灵的训练。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探索和了悟。
方式有很多种。认真工作,善待他人,平衡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关系、利益和帮助他人,突破和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,种种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提高,都是训练。这种学习,不会让你与世间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,其目的,正是让心试图去体会一种充盈自在的可能。之间并不矛盾。
至于怎样的另一半是正确的选择,如果有答案,也许世界上就不存在离婚的发生。伴侣的关系会有变化,需要自己随机应对。但总之,对方如果是一个温柔良善的人,自己也是一个温柔良善的人,能够多为彼此考虑、付出、原谅、担当,这样的婚姻一般就可以长久一些。
但我一般认为爱与婚姻是两回事情。婚姻大多是一种合作关系。所以,合作的标准大概是以上说的。爱的话题就复杂和艰辛得多。
0
1
我保持阅读,以维持不间断的吸收、学习、思考。但不会读那些流行的、喧杂的、鼓动物质和欲望的书籍。应该多看看古人或以往时代有深刻智慧的人的书,从他们的书中得到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。
而完全凭靠阅读,也无法对心起最终的作用。对外界的感受、观察、质疑、分辨,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印证、矫正、调整、训练。这样得到的认识,基本上是稳定和有效的。
工作、远行、对待他人的态度,与爱人、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等各种关系的互相作用,一些专业的修行方法,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建构工具,并且用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获得了领悟。
空闲时不要因为无聊而屈服于网络、电视电影等娱乐以及一切貌似热闹和时髦的潮流。这些无用的信息,只会干扰我们心的专注和清明。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,然后专心地去做。这样,与自我与外界的连接感一直存在,不会断裂。
断裂之处,一定有自己的不清明、困惑和犹豫。
0
0
我想没有人可以断论是否有灵魂伴侣存在,但很多前行者们提供过他们各自的观点。我较为认同的是奥修的观点,最终我们的一体感是来自于自身,来自于自身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的汇合。但抵达这种汇合,需要我们实际的修炼。有时你也许会遇见很多不合适的人,或者在感情的旅途之中遭遇很多坎坷和颠簸。或者会长时间地孤身一人。这些种种,都应该用来修习。即用自己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,用痛苦和困惑,来思考它们真正的本质。心里豁达、清楚、简单、纯粹的人,遭遇到美好的伴侣的可能性会大一些。而大部分人对感情和欲望的渴求,是因为心中的匮乏和妄念。真正的爱是一种“自己会散发出来的香气”。不是要求对方宠爱自己及希望占有的恒久。
0
0
你的确早慧,十九岁时想了这么多问题。但早慧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,过滤出清晰的心得,就会呈现出矛盾。
才十九岁为何担忧三十岁?今天的早餐还没有认真地对付完,就在想着十多年的宴席是否会丰盛。这给心带来负担。十九岁,好好阅读、学习、旅行、运动,尽情感受年轻的体验。如果有了喜欢的人,看电影、吃冰激凌,享受还未被世事污染的单纯的美好。不必花时间去担心彼此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好的父母。
如果能够在时间中成为一个尽责的个体,自然也会成为尽责的父母。
关于“有了孩子之后,你就成为了一个如何如何的人”这样的推论,是不合理的,也是不存在的。自我生长是个体的事情,无法获取外来帮助。先自我建设,再惠及于人。这是比较有秩序的。
没有任何外事外物可以直接地推动或提携我们转到所谓的美好境地。孩子,如同远行,都只是生命的经历。以种种经历来投入、珍重地对待,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。
0
0
6心的自由、稳定、澄明要通过一段持续的克制、精进的过程才能获得。需要大量精深阅读、学习、求知、身心训练、自省反思……一些我们认为轻易并且愉悦的事情,比如社交、上网、翘课、肤浅阅读则不可能带来这种递进,它们只是令人虚度光阴。这个勤奋的过程是为了获得智慧(不是累积知识)。获得智慧,才会获得直接的力量。7同样,心的自由,不可能通过幻想、对峙、情绪化、困惑来获得。这是一个阶段,但阶段不是结果。阶段需要穿越,而不是用来沉溺。在我们没有获得对自我的真正认知之前,走出去经历大事未必会有什么收获。但我觉得可以从点滴小事开始。比如,是否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计划表,每天能够通过自律,做到早起、健身、固定阅读好书一两个小时、打工存些旅费出去看看远处的文明、多结交良师益友来增加自己的心得、日常保持整洁、与人友善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……这不难做到,同时,这些点滴会日益加固我们身心的力量。8在你的信中,我看到一种敏感、深切的反省。这是很宝贵的,要保持它,经常运用它。但切记,勤奋、精进,没有这两点,除了反复的迷惘与消耗,会一事无成。经常观照、磨练这颗心,争取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做完、做好。这是起始阶段。
0
0
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,有些以物质呈现,比如衣饰、建筑、风景、美食、物品;有些以精神呈现,比如艺术创造、哲学、文明、传统、信仰……有些宏大,比如金字塔;有些微小,比如午后走进咖啡店,点一杯咖啡就这样静静坐着晒太阳。所有幻化形式最后都会归结到我们的心。心在透彻的时候,一切也会对应显示出它的美好之处。否则,我们察觉不到,感应不到。所以,任何问题的首要,先要观察自己的心。4时常检查这颗心。它是否粗糙、庸俗(沉迷于阅读一些肤浅、低级趣味的书籍),它是否软弱、混乱(试图跟随人群并被他们的言行和价值观挟持),它是否懒怠、贪婪(只想快速摆脱令自己觉得麻烦的事物,然后占有令自己觉得愉悦的),它是否丰富、澄明(当你与一些心灵层面的文字互相交融、感应时),它是否敏感、自省(在你觉察到自己的矛盾和困惑,并体会到内心所向的时候)……你看,我们的心有很多个面,很多种显示。但这种种显示每一种都不会持续存在,而是在变化的。如同天空中的团团浮云,没有稳固。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