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 扬州八怪之一 李鱓 《墨竹图》水墨纸本 立轴
【成交价】 RMB 201,600
【签书】李复堂凌云图,文彝轩珍赏,松窗题。钤印:「里堂」(白)
【款识】龢风暖雨见丝长,人道凌云画属龙。复堂李鱓。
【钤印】「鱓印」(白)
【鉴藏印】「奚鄂庐收藏印」(朱)
【备注】曾经褚德彝题签,奚萼铭收藏。
李鱓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,继承黄公望一路,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,画法工致;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,进而崇尚写意。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,受其影响,遂以破笔泼墨作画,风格为之大变,形成自己任意挥洒、“水墨融成奇趣”的独特风格。李觯早年画风工细严谨,颇有法度;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,落笔苍劲,大胆泼辣,纵横驰骋,挥洒自如,感情充沛,不拘绳墨,富有气势。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,认为有霸悍之气。李觯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,字迹参差错落,使画面十分丰富。擅花卉、竹石、松柏,与李葂同为写意荷花的代表人物,都喜欢、擅长画瘦荷、枯荷、残荷,继承了八大山人(朱耷)的传统,银钩铁划,富有力度,展示了他们桀骜、郁勃的心态,但同时在笔墨上又趋于圆润,有石涛影响的痕迹。
0
0
吴昌硕大师(俊卿之印)
吴昌硕的作品里,我们很少发现平平正正,一本正经的作品,大多都是加了他自己消化汉印之后的创造思想在内。即便是他用得最勤的自用印,甚至他在边款里强调过平正的印,也是如此,比如这方“俊卿之印”,他在边款里说:
“摹拟汉印者,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,庶无流弊矣。壬辰暮春之初,昌硕刻于沪。”
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,就算是这方印,它也不是完全的均分印面(有变化),字也不是呆板的“工匠体”(是他的缪篆手写体),篆法仍然是文人的。四个字乍看也算大略均分印面,但细审却能发现,“印”字拔高了个头,成了其他三字敦厚之外唯一格外挺拔俊秀的字,这得益于同侧的“之”字字形稀疏,可以让出了平均地位的“一条线”的位置(一般人刻这样的印,“之”字会下拉一线的位置,撑足地位,“印”字也会更团聚,不超出自家地盘。因为那样的话,“之”字处的“疏”就会更明显,更突出)。因此,全印看上去似乎仍然是老老实实的,没有经营,安安静静的,但实际上却有“三静一动”的布局想法在起作用,整方印,气息“活”了。
印的个头高,边款也就高,我缩小了边款,以便放在同一张图里。
0
0
吴昌硕大师(当湖葛楹书征)印
吴昌硕大师也有不满意自己作品的时候,比如这一方“当湖葛楹书征”,吴大师在边款里这样说:
“书征先生鉴家属拟汉印之精铸者,平实一路,易最板滞, 于板滞中求神意浑厚,予三十年前力尚能逮也。不意老朽作此,迥非平昔面目,其荀子所谓‘美不老’耶。甲寅秋,老缶时年七十一。”
分析一下,可能有三个原因:
1、吴昌硕曾说人在55岁时有个槛,即精力、视力渐渐不济,想要达到旧时的水准,不易做到了,这是篆刻家无可奈何的事情;2、这方印在章法上没有夺目之处,太过平和,找不到亮点,一味的平实,的确容易走向板滞;3、因为是六字平均分配在印面上,采用的又不是方正的缪篆,而是手写的篆书,因此体势略显瘦长,瘦长的字,重心高,求浑厚本就不易。
0
0
吴昌硕大师(当湖葛楹书征)印
吴昌硕大师也有不满意自己作品的时候,比如这一方“当湖葛楹书征”,吴大师在边款里这样说:
“书征先生鉴家属拟汉印之精铸者,平实一路,易最板滞, 于板滞中求神意浑厚,予三十年前力尚能逮也。不意老朽作此,迥非平昔面目,其荀子所谓‘美不老’耶。甲寅秋,老缶时年七十一。”
分析一下,可能有三个原因:
1、吴昌硕曾说人在55岁时有个槛,即精力、视力渐渐不济,想要达到旧时的水准,不易做到了,这是篆刻家无可奈何的事情;2、这方印在章法上没有夺目之处,太过平和,找不到亮点,一味的平实,的确容易走向板滞;3、因为是六字平均分配在印面上,采用的又不是方正的缪篆,而是手写的篆书,因此体势略显瘦长,瘦长的字,重心高,求浑厚本就不易。
0
0
溥心畬作品鉴赏《四季之春》
正面:柳色萦隄水,波光接岸沙。朱阑鉴明镜,一径入桃花。心畬。钤印:溥儒之印、耕烟
背面:北台寒雨带斜晖,风卷潭云黄叶稀。别恨暗生登阁酒,离尘空振渡江衣。关山有路兵犹隔,天地无情雁不归。佳节年年忆兄弟,烽烟况问首阳薇。忆昔銮舆从武皇,霓旌拂日下长杨。马鸣士萃临驰道,莺转千门拥建章。淡淡尚依灵沼水,青青曾染御炉香。如何玉带桥边树,攀折经年叶路旁。翠楼春色五云车,送别江亭日未斜。几树才消梁菀雪,千条已拂汉宫花。玉关远道闻羌笛,客舍边风动暮笳。旧巷不来王谢燕,年年飞絮落谁家。心畬。钤印:溥儒之印、竹光
春扇画柳岸亭桥,桃花一隅灿若明霞,春柳数棵占据中心,繁密的柳叶用细笔一一画出,复以柔和的色调敷染,华滋蒙茸,如在温风中摇荡。
0
0
清,皇后之宝,金质,交龙纽方形玺,附系黄色绶带,满汉文篆书。通高10cm,纽高6cm,印面14×14cm,重1800g。 据《大清会典》载:“皇后金宝,清、汉文玉筯篆,交龙纽,平台,方四寸四分,厚一寸二分,用三等赤金五百两。宝盝高七寸八分,方八寸;宝色池,高二寸,方四寸八分,均金制。外椟绘凤文。” 需要说明的是,后妃宝玺的“皇后之宝”、“贵妃之印”,并不专属于某一皇后或贵妃个人,性质类似于二十五宝中的“皇帝之宝”,依皇后或贵妃位号易人而传于新获位号者。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,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,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,手写宝文,呈皇帝御览。皇帝钦定后,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,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。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。镌字时,由钦天监选择吉期,礼部奏报批复,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,在内阁大堂行礼后,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,竣工后,收存内阁大库,待行礼时提用。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、印池等一应物件。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,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。经过册封程序后,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,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。
0
0
-
dtpu_bb4bb1dc03d…
发布到 宫 -
图片评论
0条
图片评论
0条